创造力的诞生与去向
活动 全国双创周深圳活动暨第三届深圳创客周

创造力的诞生与去向

2017年7月8日下午15:50—17:50,中洲未来实验室-超新星科技艺术论坛「创造力的诞生与去向」在深圳市龙岗区大运软件小镇深圳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多功能厅顺利举行。

超新星是恒星结束阶段的大爆炸,短期超高能量的爆发产生巨大压力和能量、元素,促使新星系/新恒星的诞生,隐喻革新既有存在、指向未来的当下转折性变化。亦是论坛寓意所在。籍由工业革命,人类的创造力不断攀上新的台阶,事物迭代瞬息万变: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新的技术形态,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的生活……它们在创造力的作用力下,面临着怎样的境况、相互之间又是怎样增益缠绕?本次对谈中我们将尝试辩明。

[论坛主持-秦岫]:感谢大家来到我们的论坛现场。此次论坛是由中洲未来实验室举办的首次尝试探讨世界范围有关科技艺术领域的主题性论坛,希望在此能够听见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声。首先有请主办方代表吕华先生大致介绍一下对中洲未来实验室的想法。

[主办方代表-吕华]:我们希望把中洲未来实验室变成对于未来科技、艺术和商业结合的生活方式探究的平台。目前我们和来自硅谷、首尔、东京和北欧的科技艺术团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未来我们希望把全球更多的优秀团队引入深圳,并且使得他们的作品走出实验室、走出艺术馆,与真正的大众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我们作为地产企业想为这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使得更多普通人能在生活中接触到更的科技、艺术和美的元素,为这个城市空间做出一些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举办这样的沙龙和论坛,不仅在深圳,我们接下来计划在硅谷和首尔以及其他的全球地标城市陆续做这样的事情,希望能在全球范围内为深圳多做一些推广,谢谢各位。

Part 1 主讲
IMG_0325-2

木村匡孝

奇想和技术总是相辅相成结合在一起,是这次讨论会的主题。奇想和技术之间有一些代沟在里面,光有奇想没有技术,奇想无法实现;同样如果只有技术奇想的感觉也出不来,同样也无法实现。

例如TASKO和日本其他企业的合作项目,通过技术手段把哆啦A梦里的神奇道具(象棋机器人)实现出来的创意。哆啦A梦作者画出了一些线索,基于简便处理的方式,我们也许可以很容易地创作出类似的道具,但这样能不能反映出哆啦A梦作者的意图呢?如果完全还原道具细节,会受规格、资源等制约,新的产品要进行设计、创意、制造,那么技术操作就需要先达成一个有可行性的方案。

完全把梦想实现,这是很多工场做不出来的。从空想到实现,要做一个类似于翻译的工作——就是如何把它解读出来。

比如我们在制作这个哆啦A梦的道具时,首先是试着为道具制作了模拟的运作画面;然后用机械臂,把自己想象成机器人进行相关的操作,去感受漫画原作中道具的样子。据此,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体模型,虽然转到数字化还是遇到了一些波折,但这个模型大致就出来了,和原来的设想还是有些接近的。

单单有奇想的话,不管工厂技术如何优秀,如果不把奇想完整的解读出来再转移到生产制作,成品还不是太可能实现的。TASKO就是这个中间的环节做得令人比较满意的工场。

 

Part 2 提问
IMG_0535

洪荣满

[洪满荣]:从一个想法最后转成实体,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你们是如何进行团队协作的。

[木村匡孝]:关于团体小组合作是比较重要的话题。首先是目标是否一致,这个非常重要。刚才也介绍了因为哆啦A梦道具的制作,为此我们团队很多人把哆啦A梦从头看到尾,了解这次项目的成果是要达成怎样一个目标效果。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到位的话,受众、委托者是会非常不高兴的。

[洪满荣]: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学生从学校出来,你们如何平衡商业和梦想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做产品是需要一个过程,从你们身上有没有经验可以分享一下?

[木村匡孝]:我们公司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偶尔突然就做出一个作品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有商家需求,按照要求如何做到更好,这里面就需要一些经济的投入和技术创新,这一点上TASKO公司是比较幸运的。但不管怎么幸运,个人的勇气也非常重要。现在这个社会工具方面已经非常发达了,很多作品完全可以顺着自己的想法自创性地试着做,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需要支持的话,我们还是会尽量提供协助的。

[洪满荣]: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室。我们工作室主要是在培养TASKO这种团队的文化企业家,我们剥离掉的是艺术批判性的东西,艺术设计里这个部分会有新媒体设计应用和新媒体艺术本质部分,如果在应用和商业领域里我们更多是服务性,我们在培养人才里,我们给他设定一个范畴,就是文化企业家。

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中我们应该怎么拿捏?希望你能给年轻艺术家一些建议。

[木村匡孝]:比如说多摩大学的老师告诉我,方向要毕业之后自己寻找。目前日本新媒体艺术非常兴旺发达,学生们毕业以后有点人际关系就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正好是赶上一个好的时光。做新媒体艺术资金非常重要,求学的学生不可能有这么多资金,毕业以后一定要找相应的平台,在里面才能维持他的艺术创新和艺术创造。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现在情况比较好,但万一市场状况不太好的时候,或是新媒体艺术的新鲜期过去了,那应该怎么办?

作为纯粹的艺术行为或是艺术思考者,即便世道不好的时候,也要维持自己的初心、最低限度把自己对事物的钻研或是追求做出来。

Part 3 交流
IMG_0549

吕华

我们看TASKO这个团队是什么样的风格?他做哆啦A梦的百宝袋道具,他做宫崎峻里面一些奇思妙想的工具,我们可以看到TASKO是这样的团队——他的很多作品和普通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更容易与普通人产生连接和共鸣,而这些大众接受的艺术作品明显是有它商业价值的。

另外,在TASKO和我们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是非常相似的。我们做房地产实际上是做一个空间,做这个空间我们会有非常多的想法,因为空间是人类行为的载体,它容纳了人的工作、办公、吃饭、社交、娱乐、居住种种社会行为。我们希望赋予它很多的意义和幻想,而实际上去做一个综合的房地产项目时又会面临很多制约,这和TASKO面临的问题以及工作方法是一样的。你有一个幻想,你最终会做出一个产品,这中间怎么样去平衡梦想和现实的关系?如何去平衡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非常相似的地方。

我们以中洲未来实验室这个平台邀请TASKO,并不是我们做这样一个论坛就结束了,后续我们非常希望将TASKO的奇思妙想真正和我们想要创作的城市空间深度契合起来。这种契合可能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将作品放置在一个空间里,而是在这个空间的设计阶段,就将TASKO所有的想法和与我们所有的建筑设计工程相结合起来,去真正实现奇思妙想的城市空间。

另外再多说一点,我们选择TASKO,我们看到了他和很多新媒体艺术团体不同的地方,主流的新媒体艺术团体在光线和光影的运用是比较多的,在实体和机械的表现上相对是较少,机械所构建出来的空间与光影所构建出来的空间是可以做紧密的结合,TASKO实际上也会弥补我们在空间创作中所需要的一些奇思妙想,并且运用他们的执行能力以及与我们的专业工程设计团队相结合,可能我们可以去创造一些我们单独都无法创造、超越想象的作品出来。

Part 4 研讨
IMG_0556

张平杰

[学术主持-张平杰]:我参加很多类似创意园区的研讨会,但这次的现场感受,还是让我感到很震撼。新媒体艺术运作不是马上就能见效的,需要有远见的运营实体支持,有远见的政府部门支持,这样我们的创意能手才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最近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几个热词搅动得大家有点不安,一个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自从ALPHA GO把围棋高手击败以后马上有专家出来说,未来二三十年,70%、80%的职业会消失。还有《未来简史》的作者提出,未来有90%的人会成为局外人,这是蛮恐怖的。

我个人不认为是这样,他这样讲是不变的概念,其实这中间很多的变量存在,未来二十年有很多新的机遇在不断产生,特别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无穷尽的,像吕总说的,原来谈的新媒体主要是虚拟世界,以光影存在。今天TASKO给我们呈现的是机械世界,事实上新媒体还可以展现更多我们现在无法界定的新世界出来,这需要我们有一个平台,创造一个平台就是给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让他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把他们所有的智慧结合在一起。

刚才我和吕总也在谈新媒体艺术是结合普通人的感受、给生活带来变化、带来新的观念、带来新的形态的艺术。当一个技术能被普遍大众接受、运用的话,反过来他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今天我想有这几位专家在这里碰撞、跨界,这本来就是新媒体的特征。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创造力的起源和未来,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恰当的。

接下来想请洪老师再谈谈关于你在教学中如何引导,把创造力引导到可持续发展中?

[洪满荣]:我自己也在关注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对新媒体教育的理解。谈到新媒体就不得不说一下,一个是麦克.卢汉写的《理解媒介》,他讲过“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还是最早提出“地球村”的人。他讲这些的时候大家觉得他很疯狂,他不是从逻辑思维里去讨论,而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提出这样的观点。新媒体作为相对的概念,在互联网、智能化的高度发展时总有这样的特点:数字化、可编程、可变性、可复制、模块化,还有扩展性、延展性,传播可以通过虚拟或真实的空间、互联网传播。我们会做媒体考古学的课程,旧媒体到新媒体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媒体变化过程中,整个产业和社会是怎样相应变化的。

我们工作室不培养艺术家、设计师,而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数字时代已经达到饱和,人们会逐渐向真实材料和情感体验回归。我们说的智能社会、计算能力的加强又是另外的革命,目前我不太清楚未来会怎样,但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交流。

[学术主持-张平杰]:洪老师讲的都是非常实在的,他说的问题都是我们教学中遇到的。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引导,知识结构非常重要。特别是做新媒体,很多火花是交互中产生的,一定要有跨界的思维,要产生新的东西,空想有了以后还要靠实体支撑。我们定的目标,从空想到实践路程非常遥远,也需要踏踏实实一步步做。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平台,请吕总谈谈他希望中洲未来实验室将来的理想目标是什么样的?

[吕华]:感谢张教授。对于未来实验室的理想目标,非常理想化的角度来讲,优秀的作品来到这个平台,我们会调动旗下的科技公司、创意公司、金控公司,会全方位的为他们提供可以发挥的空间,把他们的作品和人们日常的生活真正的结合起来,就像我们平时喝水和呼吸一样自然。大家在写字楼上班,在商场社交、购物,都可以无时无刻的感受到科技和艺术带给大家生活上的一些改变,让大家可以思考。我想艺术的本质就是让人思考,我们也创造这样的机会,让艺术和普通人结合在一起,同时给到国内和全球在这方面有追求的人才一个好的空间。我想这个是我们未来实验室最想做到的事情。

 

IMG_0583

[上海MANA-虞雪晴]:各位老师好,我有一个关于创作的问题想要问木村老师。各位老师提到未来世界是关乎体验的社会,人的体验就是对于一种真实的材料、真实情境的回归。情感是关乎一个社会的文化,区别于日本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和语境,接下来您将面对的是中国文化语境,对您来说会给您带来什么样的创作挑战?

[木村匡孝]:我不认为会有这么多的挑战。中国的文化和日本的文化有不一样的地方,但对物品的感情两国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要怕差异,碰到问题时努力去解决就可以。

[北京创想计划-陆冉]:我想问一下任意一位老师一个关于技术在新媒体艺术中角色的问题。新媒体艺术中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技术发展在当今时代的翻新是非常快的。对于新媒体艺术家来说是不是有必要随时跟着技术发展的脚步,一直跟着最尖最尖的技术?技术本身的进步和落后是相对比较客观可以评价的,但它跟艺术结合起来后评价就变得比较困难。会不会说这件艺术作品中的技术比较先进就比另外一件作品厉害一些?如何看待技术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的角色。

[主张平杰]:我的理解是这样,严格的说新媒体艺术和新媒体技术是两回事。好的新媒体艺术不一定技术性很强,技术难度高的不一定是好的新媒体艺术,这两者是分开的。我认识很多新媒体艺术家,他们技术上并不行,但他们关注的问题在构想上特别有创意,这也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新媒体艺术,这是作为艺术方面。新媒体技术反过来辅助、推进艺术的呈现。

[洪满荣]:新媒体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总是在批判中前行。媒体发展到一定饱和程度,是真实材料的回归和相存。在我们工作室里任教的会有不同的艺术家,有人是通过数据库进行创作,有些人是通过行为来反馈城市监控的问题,有些是专门关注网络问题,但是他们都是照样带着批判思维。

按照我们广美专业的分法,比如说我们的版画系、雕塑系现在也有涉及一些数字编程技术,大家都在技术时代进行创作,技术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不是通过技术就能得到最大的情感。

[吕华]:我也补充一下这个问题,新媒体艺术的好坏不是以技术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优秀的新媒体艺术团体应不应该紧随技术的潮流不断的研究最新的技术?我认为肯定是应该的,就好像你是一个画家,不一定是用最好的纸和最好的笔才能画出最好的艺术品。但的确在有思想的艺术家手上,你给他越好的工具他能创造出越好的作品。他们之间应该是这样的关系,你应该追寻最好的技术实现手段,但是这一切前提是你有艺术的思想。

......

[论坛主持—秦岫]:关于新媒体艺术在几年前我相信还是少数人关注的焦点,现在已经逐步成为普通大众日益关心的现象。我们此次论坛探讨的主题是关于创造力的诞生与去向,是中洲未来实验室在探讨科技艺术的碰撞结合并且如何应用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的首次尝试。接下来星构将继续携手中洲未来实验室推进科技艺术在中国的发声、发展。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在未来的关于科技艺术与生活的系列论坛探讨。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到场。

本文内容转载自雅昌艺术网(责任编辑:朱洁)

TASKO

275327043805839331
275327043805839331
E 展览 已结束

TASKO中国首场个展「TASKO奇想工具箱」

2017.07.08-09.17

当今世界对技术的追逐,无疑印证了经济学家托斯丹·范伯伦近百年前提出的「技术决定论」。譬如我们的双足踏上了自行车、随后踩下油门、再到安放机舱中即可跨越山海,人类被其自身的创造力推动向前,并更改了丈量世界事物的方式。

了解更多
IMG_0841 IMG_0841

目前网站正处于公测阶段

继续浏览